第193期
  《博聞周刊》博客
 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ycwbbwzk
  《博聞周刊》微博
  http://weibo.com/bwzk
  B2 【羊城滄桑】
  民國廣州的銀業交易
  B3 【真實記錄】
  童工,世界性的沉重話題
  “程硯千秋——紀念程硯秋誕辰110周年”系列演出近日在北京舉行,程派弟子輪番演繹程硯秋經典名劇。程硯秋讓人紀念的,除了他的藝術成就,還有他儒雅的氣質、正直的品格,可謂德藝雙馨的典範。
  程硯秋的恩師,是廣東順德籍的名士、詩人羅癭公。一位廣東人,是如何在京城培養出一代京劇大師的?程硯秋之子程永源老先生,在程硯秋故居內,向羊城晚報記者娓娓道來。
  廣東詩人羅癭公長眠北京,他培養了一代京劇大師
  程硯秋,如今程派唱腔依然傳唱梨園——
  程硯秋與恩師羅癭公
  羊城晚報記者 鐘哲平
  程家的第一恩公
  位於北京西四北三條39號的程硯秋故居,掛著“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”的牌子,但沒有開放。程家人不愛張揚。程夫人果素瑛生前就不太同意掛牌,後來經文保單位勸說,又考慮到保護故居,才同意掛上。上世紀80年代,常有官方人士、外國學者慕名來訪,都被程夫人婉拒。如今,居住在這裡的程硯秋二子程永源及夫人,也像母親當年一樣低調。他們把程硯秋的藏書、戲服、道具保管得很好,每年分批搬到院子里曬太陽。這是他們尊重母親和紀念父親的方式,不足為外人道。
  然而當羊城晚報記者說從廣東來,想瞭解羅癭公的故事,程永源即開門見山地說:“父親叫我們記住,程家有兩個恩公,第一個是羅癭公,第二個是周恩來。”
  初夏的京城陽光明媚,蟬鳴伊始。程永源站在父親手植的柿子樹下,開始追憶往事。就如這棵70年樹齡的老樹仍在為程宅遮陰一樣,羅癭公的恩情,仍福蔭著程硯秋後人的心靈。
  這位被一代京劇大師稱為恩公的廣東人羅癭公,是個什麼人物呢?
  末世孤臣羅癭公
  羅癭公(1872-1924),名惇曧,字掞東,出身順德名門,父輩久任朝官。他幼有詩才,先後就讀於廣雅書院、萬木草堂,拜康有為門下。羅癭公1903年中副貢,在京任職。《癭公詩集》與梁鼎芬、黃晦聞、曾習經的詩集併列為《嶺南四家詩》。癭公醉心京劇,寫過《紅拂傳》、《梨花記》等十幾個劇本。著有《庚子國變記》、《中俄伊犁交涉始末》,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著作;介紹梨園掌故的《鞠部叢談》則是研究晚清、民國戲劇的重要資料。
  菊部(菊通“鞠”,菊部泛指梨園行)雅事只是羅癭公滄桑人生的一點樂趣。他日後為程硯秋無私的奔忙,也只是為自己內心僅有的一點性情而活。最能理解他的落寞的是摯友黃晦聞。晦聞為《癭庵詩集》作序說:“癭公與世可深,而不求深於世。學書可深,而不求深於書。為詩可深,而不求深於詩。至其馳情菊部,宜若深矣,然自謂非有所痴念,則亦未嘗求深。”晦聞認為,癭公玩世的外表下,有不能忽視的立身之義。
  羅癭公的詩,常有一種對光陰與時勢不可逆轉的感慨。如《春盡日》:“流光一去真如客,廿四番風廿四年。只賸落花留別思,不成中酒妥朝眠。流鶯笑我將春負,芳草撩人當恨傳。明日春歸向何處,子規聲斷萬山前。”
  羅癭公親歷滿清衰亡,至袁世凱稱帝,癭公不受其祿,賣文鬻字為生。又值家人多難,女死妻狂,癭公晚景凄涼,幸得程硯秋知恩圖報,照顧有加。
  1924年9月,秋風肅殺。羅癭公為程硯秋寫的最後一個劇本《青霜劍》甫上演,羅癭公與世長辭,終年52歲。他立下遺囑,墓碑上不寫官職,只寫“詩人羅癭公之墓”。
  程派經典劇本
  程硯秋演出羅癭公編寫的《花舫緣》
  程硯秋名劇《鎖麟囊》劇照
  程硯秋每年清明節都拜祭羅癭公
  程硯秋書房原貌
  此文寫於程硯秋誕辰110周年,以此紀念羅癭公逝世90周年
  艱難困苦,玉汝於成
  如今記得羅癭公的,多是京劇票友,而不是羅癭公的故鄉人。
  程硯秋出生於滿人沒落世家,初名程菊儂,後改名程艷秋,字玉霜,最後改為程硯秋。硯秋3歲喪父,家境艱難,母親送子學戲。師傅榮蝶仙為人嚴苛,弟子除了練功,還要做繁重勞動,動輒挨打。程硯秋兩腿曾被打至留下血塊,多年後赴德國演出時,才施手術治好。
  程硯秋天分高,又刻苦隱忍,15歲就嶄露頭角。羅癭公一見,驚為天人,認為程硯秋已能與梅蘭芳媲美。賦詩道:“除卻梅郎無此才,城東車馬為君來。笑餘計日忙何事,看罷秋花又看梅。”
  此時榮蝶仙把小有名氣的程硯秋當成了搖錢樹,從早唱到晚。程硯秋勞累過度,嗓子開始倒倉。羅癭公對榮蝶仙說,不能再唱了,再不休息,這輩子就完了!榮蝶仙不以為然。有人請程硯秋去上海唱,每月六百元包銀。羅癭公急壞了,一咬牙,奔波借來七百大洋,贖出程硯秋。
  重獲自由身後,程硯秋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學習與修行。
  羅癭公給程硯秋安排的功課是:上午跟武旦閻嵐秋學武把子,然後吊嗓子;下午跟昆旦喬慧蘭學昆曲身段,並請江南名笛師謝昆泉、張雲卿教曲;晚上到王瑤卿家中學戲。羅癭公還常常帶程硯秋去看電影,讓他瞭解更多藝術手法。文化由羅癭公親自教授,讓他臨摹書畫,為他講史說戲,教他詩詞歌賦。程硯秋天生穎悟,得此培養,更出落得儒雅端秀,氣韻風流。至今仍擺放在程硯秋故居的一套《四庫備要》,木柜上有程硯秋題寫的書目,書法清俊,頗得羅癭公風骨。
  程硯秋17歲時,嗓子恢復得差不多。羅癭公就安排他拜梅蘭芳為師,使表演技藝又上層樓。
  程硯秋18歲生日,羅癭公為程硯秋寫經,並請康有為、梁啟超、林紓、陳師曾等一眾名士為程硯秋題詩作畫。這批一流人物的墨寶,充滿勉勵之情,是一份極珍重的“成人之禮”。羅癭公時時提醒程硯秋不要沾染梨園中的壞習氣,戒煙酒、莫賭博。
  羅癭公和王瑤卿根據程硯秋的嗓音,避險求韻,設計出一種抑揚幽眇、似斷還連的新腔。所謂新腔,程硯秋自己是這樣理解的:“新腔者,四腔之外,加以小腔……其音狹而奇,如童子音,又謂之鬼音。雖為新腔,實存古調,非盡變舊法也,然是天賦非人力所能強者。”
  程硯秋的發音,時人稱“腦後音”。老京劇里有類似的“游絲腔”。而遠在羅癭公的故鄉嶺南,唱地水南音的瞽師也有因嗓音沙啞而造就的獨具滄桑感的唱腔,稱為“雲遮月”。不管是哪一種缺憾之美,其動人之處,都是以情入聲。羅癭公曾這樣評價故鄉的粵謳:“其言甚淺而意甚深,迴旋往複,幽眇奧折,而音節則極諧婉。每於珠江酒坊,九華燈下,聞曼聲低唱,絲弦自撫,低回欲絕,能使吾心似悲似喜,似迷惘似覺悟,惝恍焉不能自主也。”他深知比音律更動人的是聲音,比聲音更玄妙的是氣息。情之所至,啞比亮更有味,收比放更悠長。
  程硯秋在這樣的氛圍中浸淫成長。羅癭公開始為他創作劇本,寫出《紅拂傳》、《鴛鴦冢》等新戲,讓程硯秋淋漓盡致地發揮他的唱腔。
  1923年,程硯秋到上海演出,戲院高懸羅癭公撰寫的嵌著“艷秋”二字的鶴頂格對聯:“艷色天下重,秋聲海上來。”氣格高華,意象不凡。羅癭公還親自打點一切,包括演出安排及宣傳。程硯秋在上海大獲成功,同梅蘭芳從師徒關係變為競爭對手。羅癭公又提醒程硯秋,後輩走紅,定要克己自律,對梅蘭芳保持“不即不離”的關係。程硯秋銘記於心,行事謹慎。雖然在戲臺上一爭高低,但臺下師徒禮數不變。梅蘭芳四十大壽,程硯秋前往拜壽,恭恭敬敬行叩頭大禮。
  程硯秋知恩圖報,師徒情深傳為佳話
  羅癭公對程硯秋的培養,不僅在書卷氣,更在節義之氣。
  程硯秋三子程永江整理出版了《程硯秋日記》。程永江說:“我父親說,程有今日,羅居首功,羅不是簡單的編劇家,他是一代義士。”
  羅癭公生前曾草擬遺囑,上書:“民國未入仕,未受榮典,但為民而已。”此話既寄寓了他對清朝的失望,也寄寓了他對袁世凱稱帝後民國政治的失望。20年後,同樣有骨氣的程硯秋寧可隱居務農,也不願給日本人唱戲。羅癭公在天有靈,也會為他驕傲。
  羅癭公寫給程硯秋的18歲贈言的最後一句,是“永不退轉”。這四個字激勵了程硯秋的一生。不管歷史怎樣動蕩,他都能謹守藝德、修身克己、知恩圖報。程硯秋贈陳叔通菊花圖上有題詩:“淡極方知艷,清疏亦自奇。風霜都歷盡,留得後開枝。”正是他為人的寫照。
  羅癭公晚年不幸,幸有程硯秋治病扶喪,盡孝子之禮。程硯秋日記記載:“當甲午之歲,掞東師罹肺疾,養痾於德國醫院,卒以瘵死。治療、治喪諸費皆玉霜獨任之。未匝月,掞東師妻死於病,玉霜又力任之。每當春秋祭日,玉霜具香茗名酒奠掞東師墓於萬花山,斷碣亂草,紙灰飛揚,愴然於懷,爰賦詩以憑吊焉。”程硯秋的詩是這樣寫的:“明月似詩魂,見月不見人。回想傷心話,時時淚滿襟。西山雖在望,獨坐嘆良辰。供影親奠酒,聊以盡我心。恩義實難忘,對月倍傷神。”一字一淚。
  羅癭公生前提過,希望墓碑請陳散原書寫。程硯秋攜潤筆五百金拜見散原老人。散原被程硯秋感動,欣然題字,拒收潤金,併為程硯秋贈詩:“終存風誼全生死,為放西山涕數行。”
  康有為得知程硯秋的行為,稱贊其為“義伶”,也賦詩道:“落井至交甘下石,反顧同室倒操戈。近人翻覆聞猶畏,如汝懷恩見豈多。驚夢前程思玉茗,撫琴感舊聽雲和。萬金報德持喪服,將相如慚菊部何!”在詩中表達了對羅程師徒情深的羡慕。
  羅癭公內心早知程硯秋是一個“可托三尺之孤”的義士。他在遺囑中交代:“程君艷秋義心至性,照掩古人,慨然任吾身後事,極周備,將來震、艮兩子善為報答。甲子八月初四晨,羅癭公倚枕書,蓋極支離矣。”3周後,羅癭公離世。他並不知道,他死後,兩個兒子命途多舛。長子羅宗震因學生運動被清華大學開除,後參加了共產黨,1933年在上海被捕,隨後步母親和姐姐的後塵,精神失常,不久就去世了。癭公的二子羅宗艮當兵後亦下落不明,生死未卜。
  程硯秋二子程永源告訴羊城晚報記者,他曾聽家中應門的馬大爺說,上世紀30年代,羅癭公的兒子曾到訪,神色慌亂,像出了什麼事。家人拿了乾凈衣服什物出來,他匆匆換過就走了。程家一直希望和羅家後人聯繫上,但杳無音信。
  恩師遠去,音容長在。每逢羅癭公生辰忌日,程硯秋必往祭拜。程永源說,他小時候每年都隨父親去為羅癭公掃墓。後來他去外地工作,十幾年後回來,發現癭公墓已夷為平地。
  程硯秋早已表達過對恩師之墓難保的擔憂。1943年4月5日,清明節當天,程硯秋在日記中寫道:“上羅癭公先生墓,早8時乘西直門火車至黃村下車,步行三里多路到,見松牌坊上鐵釘被拔去很多,有兩家代看墓尚且如此,再過數年,我若不在了,無人掃祭,想定變成荒原了。”
  羅癭公死後,依然護佑著程硯秋
  羅癭公去世,有人說,羅癭公死了,程硯秋就完了。但羅癭公沒有讓這一切發生。他早早做好了準備,找來劇作家金仲蓀為程硯秋寫劇本,又安排程硯秋結識舊學造詣很深的陳叔通。羅癭公死後,程硯秋並沒有成為“孤兒”。金仲蓀依羅癭公遺囑為程硯秋創作的《文姬歸漢》、《荒山淚》、《春閨夢》等劇本,成為程派真正的代表作,走向更高的藝術高度。陳叔通經常給程硯秋寫信,為他解答學問上或人際關係上的難題,如同在世時的羅癭公。
  羅癭公為程硯秋創作劇本時,其實頗為苦惱。他思想解放,支持男女平等、一夫一妻。他的劇本《鴛鴦冢》正是批判封建婚姻的,但觀眾並不買賬,他們仍喜歡才子佳人、齊人之福的舊戲。羅癭公怕影響程硯秋的生計,只得屈從於大眾的審美,繼續寫《賺文娟》、《玉獅墜》這些有“票房”的戲。而金仲蓀接過創作劇本的重任時,程硯秋已成熟,有了自己的風格與思想,他可以在飾演的角色中,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  程硯秋在日記中寫道:“金先生繼續了羅先生最後的勝利,作劇總以‘不與環境衝突,又能抒發高尚思想’為原則。”“我感覺到羅先生故去,的確是我很大的損失,可是他幾年來對我的幫助與指導,的確已然把我領上了真正的藝術境界,特別是羅先生幫助我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個性,使我找到了應當發展的道路,這對我一生的藝術發展,是一件莫大的幫助。為了紀念羅先生,我只有繼續學習,努力鑽研業務,使自己真的不至於垮下來。”
  老樹成蔭,無盡思親
  86歲的程永源老先生健朗、健談,講到動情處,眼角泛起一點剋制的淚光。比如,他說周恩來在“文革”中保護了程硯秋故居,鄧穎超給程夫人送老母雞……程永源指著柿子樹說:“這樹苗是父親帶我一起去護國寺買的。”
  如今柿子樹亭亭如蓋,果實纍纍。
  鐘哲平  (原標題:程硯秋與恩師羅癭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fe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